其他

巴黎广场“朴实”大改造:将国际都市打造成游客休闲天堂

2017-12-10 周轶伦 欧洲时报内参

           


据调查,如今广场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驾车者占7%人次,但却占据了77%的公共空间。巴黎市政府决定在2020年以前,对首都7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广场进行大改造,宗旨是把广场还给行人。


巴黎市政府决定在2020年以前对首都7个具有象征意义的广场进行大改造,涉及的广场有巴士底广场(PLACE DE LA BASTILLE)、民族广场(PLACE DE LA NATION)、先贤祠广场(PLACE DU PANTHEON)、意大利广场(PLACE D'ITALIE)、玛德莲娜广场(PLACE DE LA MADELEINE)、甘贝大广场(PLACE GAMBETTA),以及节日广场(LA PLACE DES FETES),宗旨是将广场上的汽车行驶道面积缩小,把广场还给行人与自行车骑士。据调查,如今广场来来往往的人群中,驾车者占7%人次,但却占据了77%的公共空间。


巴黎市府一直坚持,改造工程将秉持“朴实、节制”的宗旨。不过近日,巴黎市长伊达尔戈宣布政府对这7个广场的改造预算从3000万欧元提高至了4400万欧元。据报道,去年光共和广场的整修费就达2400万欧元。


巴士底广场


法国大革命的发源地

位于巴黎11区的巴士底广场是法国大革命的发源地,是昔日巴士底狱所在地。1789年7月14日,愤怒的巴黎市民攻占巴士底狱,拉开了法国大革命的序幕。巴士底狱被拆除后,它的一部分砖石被送往地方各省成为历史纪念品,还有一部分砖石被用来修建连接协和广场和塞纳河南岸的石桥。



1830年,法国发生“七月革命”,波旁复辟王朝被推翻,于是巴黎决定在巴士底广场为“七月革命”烈士立碑,即如今伫立于广场中央的“七月圆柱”。


纪念柱分成三段,上面分别刻满了革命的三天里为争取自由而捐躯的烈士姓名,青铜圆柱有52米高,柱顶立着金翅自由神像,他右手高举自由火炬,左手提着一条被砸断的锁链,象征自由最终战胜专制暴政。



1880 年 6 月,法国国民议会正式通过法令,将 7 月 14 日——巴黎人民攻占巴士底狱这一天定为法国国庆日,足可见巴士底广场对于法国的象征意义。


打造市民休闲散步胜地

在巴黎雄心勃勃的7个广场改造项目中,巴士底广场的改造规模最大。广场50%的面积将归还给行人,广场中央围绕着“七月圆柱”的环岛道路将被取消。


此外,广场还将修建一条延伸至兵工厂内港(port de l'Arsenal)的直通道,共形成1.32万平方米的步行区,这里将被打造成巴黎市民和游客散步休闲之地。巴士底广场的改造宗旨是减缓车流量,提升广场历史遗产的价值。

广场空地还将增加种植50多棵树,以在都市中创造一个凉爽的林荫空间。为了减少噪音,市政府决定将大面积减少石砖路面。围绕着七月圆柱的马路将改成双向行驶道。广场方面的改造工程将从2018年4月开始,预计于2019年6月结束。


先贤祠广场


浓厚的历史与文化气息

先贤祠广场位于巴黎左岸拉丁区,是由建筑师索弗洛(Jacques-Germain Soufflot)于18世纪在设计先贤祠的前身即圣热内维耶弗教堂(Église Sainte-Geneviève)时一同构想而成。1791年,法国通过政令,将圣热内维耶弗教堂收归国有,成为安葬和纪念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伟人的圣地。


如今的先贤祠广场是在法兰西第一帝国(1804-1814)修建完成。围绕着先贤祠而建的房屋,使先贤祠与广场形成一个统一的空间。除了先贤祠,广场周围林立着众多历史古迹,如亨利四世高中、圣艾蒂安教堂(Église Saint-Etienne du Mont)、圣日内维耶弗图书馆(bibliothèque Sainte-Geneviève)、巴黎大学法学院(Faculte de droit)和巴黎五区政府楼。


           

圣日内维耶弗图书馆(bibliothèque Sainte-Geneviève)


美中不足

广场行人中,先贤祠附近众多高等学府的大学生占了很大比例。但目前广场很大一部分空间被用作停车区和 36 32143 36 11866 0 0 5589 0 0:00:05 0:00:02 0:00:03 5602动车道。行人要穿过车道前往先贤祠非常不方便。


虽然,先贤祠建筑正面前方空荡荡的三角形广场可用于接待游客和想要休憩的大学生,但并没有提供座椅。此外,先贤祠广场没有提供自行车道,对于想要骑车游巴黎的旅客来说,是一大遗憾。

机动车道减速

先贤祠广场的改造主要是将环绕先贤祠的机动车道改成限速20公里/小时的“交会地段”。在这一区域,行人拥有优先权,且不强制要求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自行车也可以双向行驶。


接着,在先贤祠四个角落增加四块绿化区,适合游客和行人休憩、玩耍或讨论工作,并安置可回收桌椅,增加公共场所的功能性,方便游客用餐和休息。

意大利广场


进入巴黎的“大门”

位于巴黎十三区的意大利广场,是八条交通要道、公共交通的交汇点,是十三区的心脏。因其接壤意大利大街(L'avenue d'Italie )而得名,意大利大街是人们过去前往意大利的公路起始位置。


18世纪末期,商人想要进入巴黎市区需要缴纳一定的进城税,于是,在现在的意大利广场位置建造了两处房屋用以征收入市税,房屋设计师是法国新古典主义建筑风格早期杰出代表之一的建筑师勒杜(Claude Nicolas Ledoux)。1870年左右,区政府对这里进行了改建,广场的轮廓就此显现:广场中心拥有一个带有水池的中央花园、车道紧围着树木繁茂的花园小岛。


20世纪60年代实行的Italie 13计划,一大批高楼拔地而起,强化了意大利广场南面和北面的城市风景的差异性。改造工程减少了意大利广场的面积,与其同名的意大利大街上高高耸起了一栋栋高层公寓楼和商务楼。


塞纳河南岸最终在80年代根据日本建筑师丹下健三的规划进行了重建,但意大利广场的公共空间属性并没有被改变。位于意大利广场的前高蒙电影院(Grand Écran Italie,现为意大利2购物商城Italie 2)就是建筑师丹下健三的设计作品。


如今的意大利广场是十三区的交通运输主要交汇处,中央花园内还坐落着法国远征军总司令、法军总参谋长朱安(maréchal Juin)的纪念像。奥古斯特·布兰奇大街(boulevard Auguste Blanqui)上树立着一块一战死者纪念碑。广场南边,两处由法国里昂设计师艾克特·吉玛(Hector Guimard)于1978年设计的地铁出入口也被列为历史建筑遗产。

改造重点:方便行人进入中央花园

目前意大利广场近一半面积都被用作了机动车车道,行人和骑车者通行起来相当复杂。想要前往中央花园,即弗朗索瓦·吉鲁花园(jardin Françoise-Giroud),只能通过一条唯一的人行道进入,且这条人行道可见度极低,行人极易找不到或迷失方向。


于是,意大利广场的改建重点就落到了增加行人和骑车者通往中央花园的道路上,以增强花园的功能性。首先,设置四条通往中央公园的人行道,接着,在中央公园内放置可回收桌椅,方便路人在此休憩或聚餐,公园内也将种植来自世界各个角落的香料和药用植物,使中央公园真正成为市民暂时放缓生活节奏、躲避城市喧嚣的“岛屿”。


此外,改造方案将意大利2购物中心和13区政府前的空地设为可临时使用的多功能活动区,根据不同时间需求,如节假日、周末,举办适合行人参与的艺术或娱乐活动。同时,广场南面的绿化带也将被扩大。

民族广场


从“王座”到“民族”广场

民族广场位于巴黎11区与12区边界,最初名为“place du Trône”(王座广场)。1660年,为迎接路易十四与其第一任妻子玛丽-特雷兹从Saint-Jean-de-Luz市举行婚礼归来,在现在广场的地方摆放了一个王座。


1787年,法国建筑师勒杜(Claud Nicolas Ledoux)在这里建造了两根圆柱以规划入市征税处,现在广场圆柱上的菲利普∙奥古斯特和圣路易国王雕像是后来于1845年加上的。1792年8月10日法国发生大革命,路易十六被捕,之后,广场改名为“被推翻的王座广场”(place du Trône-Renversé),在广场南部还建起了断头台。有1300多名政治犯在这里被处决,尸体被扔进了附近的乱葬岗。


1880年7月14日国庆节时,这一广场更名为现在的“民族广场”。1879年,巴黎市府在广场上建起了雕像作品“共和的胜利”(Le Triomphe de la République),共和女神站在由两头狮子拉着的战车上,威严奔放,挥手向前,战车旁围绕着代表劳动、正义与和平的人物雕像。



“复兴”人行道

广场直径250米长的环岛将被增大,以减小机动车道的面积。机动车道从26米宽缩减为12米,并从8车道减为4车道。


广场西侧从德里昂大道(Avenue Dorian)至菲利普-奥古斯特大道(Avenue Phillippe-Auguste)圆环外圈道路都将改成人行道。四条平行侧道都让位于行人、骑车者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而且自行车可双向行驶。


原先的民族广场公交车站也将重新规划车站点。市政府官网强调,“通过这一史无前例的改造,将有7000平方米的道路归还给行人。”

节日广场


节日广场位于巴黎19区,诞生于1835年,以响应美丽城市镇(commune de Belleville)居民对公共娱乐空间的需求。1860年,美丽城并入巴黎市,节日广场趁此机会进行重新修整,建造了一个音乐台、添置了一些桌椅,使其成为一个拥有小公园的广场(square)。

广场“边缘化”与居民不屈的性格

1885年,美丽城居住的3万工人中有一半在城外工作。于是,1886年决定建立专门的交通设施可以使美丽城工人通往共和广场。虽然政府努力将美丽城与邻近的街区联系起来,美丽城仍具有很强的“独自中心化”特色。



不过,美丽城的中心一直都聚集于沿美丽城街、接近于圣约翰教堂(Saint-Jean-Baptiste de Belleville)区域,节日广场却一直孤立地处于“中心”北部,与通往巴黎的主要道路相隔甚远。这样的地理规划使得美丽城居民常感到一种边缘化倾向。这种城市隔离群现象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美丽城居民所具有的不屈服性格,以及在后来的一些暴动事件中所产生的影响。


1970年,一些大型居民区在美丽城拔地而起。节日广场被保留下来,并得到扩建。

引人遐想的迷宫喷泉

1980年,巴黎市发起设计竞赛以鼓励在城市中建设富有创意的喷泉,尤其是在那些由于60年代城市化改建风潮被“破坏”的区域。最终法国雕塑家马耳他·潘(Marta Pan)的作品脱颖而出,其设计的迷宫喷泉(Fontaine labyrinthe de Marta Pan)成为节日广场的标识。喷泉如同旋转的漩涡,又犹如层层环绕的人生迷宫,引发人们的思考。


1991年法国著名建筑师贝尔纳·于埃(Bernard Huet)对节日广场进行了重新整修,用拱廊、修建整齐的绿化、具有象征意义的方尖碑,将广场空间重新定义为“经典样式”。

广场“冷冰冰”的一面

现在,广场上热闹的市场为这里带来生气,但广场周围被高层建筑围绕,有的甚至达到24层高,使得广场又体现了混凝土建筑“冷冰冰”的一面。近年来,广场上经常被机动车“占领”,这里还成为花式二轮摩托车爱好者的练习场所,极大地影响了广场上其他活动者的安全,尤其是孩子。广场周围行人过马路也存在安全隐患。

广场改造:化“冰冷”为“火热”

首先,广场改造将一部分位于广场中心的市场转移至广场南部的奥古斯丁-蒂埃里街(rues Augustin-Thierry)和东部的亨利·里比艾尔街(rue Henri Ribière),以期带动广场南部的人气。


广场正中央划为可临时使用的多功能活动区,根据不同需要举办适合行人参与的艺术或娱乐活动,并放置一些可供行人使用的桌椅。此外,为方便行人安全进入广场,将设置6条通向广场的人行道,并划定多个限速20公里/小时的“交会地段”。

玛德莲娜广场


玛德莲娜教堂是路易十五大病痊愈为感谢圣主所修建,现已成为巴黎重要标志性建筑之一,教堂属于新古典主义风格,由52根高20米的科林斯圆柱环绕而成,三角楣饰雕刻有《最后的审判》,大门的铜环上,还刻有圣经《十诫》的故事。



玛德莲娜广场的设计也最终根据教堂形状而定为了长方形。广场的地理位置极其重要,它位于协和广场北侧皇家街(rue Royale)北端尽头,东侧是旺多姆广场,东北侧是巴黎歌剧院。

充满矛盾的空间

可以说,玛德莲娜广场是一个充满矛盾的空间。从设计来看,它依照玛德莲娜教堂的形状而规划为长方形,使得广场成为教堂的附属空间。但同时,广场在巴黎交通中却又处于中枢的地位,与波旁宫,即国民议会所在地,形成贯通塞纳河南北的要道。


作为公共空间,广场也存在矛盾性。起初,拿破仑一世想将其诠释为现代版罗马战神庙(temple de Mars vengeur),建成为一个纪念战争英雄的场所,分别在北部和南部建两个入口。但到了1811年军事挫败后,玛德莲娜教堂又恢复其教堂职能,教堂南面设为入口,北面却失去了其原有功能性。在帝国时期,人们认为玛德莲娜教堂无需修饰,因为伟大的英雄无需过多元素陪衬。但从1830年代开始,市府开始在广场上添加众多设施,如沿着墙体种植的树木、广场上兴起的花卉市场、修建的喷水池、座椅、报停等,增添公共设施的思潮一直蔓延至20世纪,甚至延伸至了地下,不断兴建的厕所、地下停车场出入口、停车场使得玛德莲娜广场一直处于古朴的古典历史建筑与现代化公共空间设施的矛盾对比中发展。

教堂两侧道路“大减速”

如今的玛德莲娜广场与高档商业街紧密相连,巴黎奢侈食品店Fauchon就坐落在广场上,可以说这里是展现当代法式生活的时尚区域。但作为交通要道,围绕着广场的人行街道与玛德莲娜教堂成割裂状态。车辆噪音和污染相当严重。


因此,改造方案首先落在了将玛德莲娜教堂东西两侧道路改建成限速20公里/小时的“交会地段”。在这一区域,行人拥有优先权,并不强制要求行人在人行道上行走,自行车也可以双向行驶。


车流量的减少也可以提高广场上花卉市场、食物小卖部和报停的可见度。教堂的南北两侧马路将修建6条人行道,方便游客前往教堂参观。教堂南部广场将设为可临时使用的多功能活动区,并添置方便行人休息的椅子。教堂北部则加强绿化种植,绿化带中也将添置供休息的座椅。


甘必大广场


甘必大广场(Place Gambetta)位于巴黎二十区的拉雪兹神父街区,是甘必大大街(Avenue Gambetta)、比利牛斯街(rue des Pyrénées)、贝尔格朗街(rue Belgrand)和拉雪兹神甫大街(avenue du Père-Lachaise)的交汇处。

区长力推争议喷泉

与节日广场相同,在1979年为城市征集新喷泉设计的比赛中,设计师Charles Gianferrari的参赛作品——一个五彩的马赛克图案圆顶喷泉获选。但1986年,20区政府当时的区长巴里阿尼(Didier Bariani)拒绝采用这一获奖作品,他本人推荐了造型艺术家胡瑟雷(Jean-Louis Rousselet)设计的由多块不规则玻璃拼接而成的喷泉,呈现一种泉水喷涌而出的感觉。



但当时的20区政府文化事务官员认为喷泉造价太高,且造型不符合当代艺术的理念,极力反对这一喷泉的修建。但最终巴黎市府对这一喷泉亮起了绿灯。如今,喷泉在经过一段时间的维修后,又重新投入使用。

力求缓解“噪音”污染

作为巴黎的交通要道,甘必大广场一直饱受噪音的污染。21米宽的马路使得广场64%空间被行驶的机动车所占据,同时广场也缺乏自行车道。此外,一些公交车终点站设置在了广场上,造成许多交通困扰。

大巴黎地区运输联合会(STIF)正考虑将部分公交终点站移出甘必大广场。从广场放射出的6条道路将大幅度增加人行道面积,20区政府楼前的广场将打造成可临时使用的多功能活动区,其余五个角落将建造成绿化带。此外,广场周围道路将部分改建成限速20公里/小时的“交会地段”。(欧洲时报/ 周轶伦)


编辑:海喵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